向制度性开放转型: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

日期:2025-10-29 浏览:

当地时间10月28日,中国与东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自贸区3.0版更新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区。随着自贸区建设和完善不断推进,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自由贸易区是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制度基础。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地缘竞争加剧、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凸显。自贸区3.0更新议定书的签署,将强化制度现代化成果,进一步释放和挖掘新的增长潜力,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合作迈上互利共赢的新水平,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3.0升级版的签署,将推动自贸区合作从“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新水平。协议首次设立高水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章节,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硬互联”和规则标准“软互联”。它还将促进“境内”规则的进步,例如标准、竞争政策和消费者保护的结合,允许公司参与彼此标准的制定并联合调查合格评定程序。通过合作为构建中国—东盟紧密命运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规则的协商和标准的相互承认。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3.0升级版,是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寻求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中国与东盟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高度互补是两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生动力。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5.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6.6%。东盟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保护主义蔓延。议定书的签署将有利于两国合作向更广阔领域拓展更深层次,深化区域生产供应链合作,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这不仅将为中国和东盟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重要助力。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3.0增强版,是在历史合作和应对危机经验基础上,共同建设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从国内看,两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面临市场准入有限、技术标准壁垒、交易成本高等限制,阻碍了合作效果的充分发挥。外部,全球金融市场冲击、单边保护主义等变化,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打压发展中国家出口空间的扩大,正在倒逼两国构建更加积极的合作机制。协议更新3.0版本通过增强生产和供应链的弹性以及协调区域规则来增强集体谈判能力。这是双方走向更高水平一体化、共同建设有韧性、可持续、包容性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增强版协议的达成,是南南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范式,也是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计划”的成功实施。更新后的议定书将进一步打破制度障碍,推动合作从“要素流动”走向“制度协调”,构建“全面、可持续、高质量”的合作格局。这一制度性合作框架的核心是“互利共赢、互利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集体智慧,坚持“发展导向”,坚持公平协商、开放包容的原则,通过协商、共建、交流,为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带来了宝贵的“东方智慧”和实践案例。(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副教授)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